前瞻:2023年文化产业趋势预测
    时间:2023-01-09      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浏览量:      分享:

    图片1.文化产业数字化进入新阶段,催生新的发展契机


    近年来,随着5G、8K、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消费新场景不断解锁,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尤其是2020年以后数字文化资源规模化、集成化进程明显提速,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动力非常强劲。中国文化产业的基本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已经步入以数字文化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从2020年国家文旅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1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将“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写入“十四五规划”,再到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其发展速度也在日益加快。未来数字文化产业将使得更多的生产要素同时聚合发挥作用,通过各种极富创意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行动,不仅可以开拓出全新的领域,也能够对传统空间进行改造重塑,进一步提升既有文化资源的开发水平,使之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产业效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将紧密围绕“交互融合”与“虚拟现实”展开,通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双向交融,全面加强文化创意IP产业链的开发,有效提升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量,有力地促进中国数字文化消费领域的转型升级。


    图片2.以元宇宙为核心的虚拟化、智能化发展成为主流


    互联网社交媒体使得人类的交流日益数字化,而随着各类高敏传感器的使用,人的身体和感官更被高度媒介化和无限延伸,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互动也开始大规模进入虚拟场景,人机共生的愿景正在不断走近我们。2022年全年,国内有包括10个省级行政区在内的30个以上的地方政府和相关机构发布元宇宙领域的支持性政策或征求意见稿。这也预示着未来社会的虚拟化趋势将会大大加速,并且为个体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挥提供更多的施展机会和场域。信息数字化和设备智能化,以及各种XR扩展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人类可以在日益丰富多元的流动性空间中实现超真实的虚拟生存。过去的十年,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5G、边缘计算等新科技,在人类社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未来更将呈现智能化、虚拟化、普泛化的特点,在全面的数字连接、数字运行、数字创造、数字管理过程中实现“数据即资产”、“数据即产品”的文化生产目标,充分激发数据要素价值,全面赋能数字中国建设。以元宇宙为核心的虚拟化、智能化技术和设备,将使人类与机器形成和谐共生关系,在更大程度上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图片3.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持续提升


    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可以说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2022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指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今天,文明冲突、文明隔阂、文明跨越的现象和趋势不减反增,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规模广度、影响效度、竞争力度,在全球文化传媒市场上的话语权仍然有待大幅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其中,创造力是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内核,认同感是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点,凝聚力是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真正担当实干,利用好各种渠道和手段,生动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图片4.后疫情时代的文化产业复苏加快,焕发新的活力


    受2020年初开始的疫情影响,全球和国内旅游文娱等聚集性文化消费当时几乎以“归零”的代价按下了传播暂停键。而在过去三年防控政策成果的基础上,2022年末中国防疫政策因时因势做出重大调整,2023年新年伊始开启全面走向后疫情时代的序幕,各地的文化产业也将随之进入稳步复苏与快速增长的阶段。在既往严峻的防疫形势下一度被压抑的文旅消费欲望,重新释放出巨大的产业动能,各大文化机构、旅游景区、商业综合体纷纷推出各类创意活动、艺术产品、文旅项目来吸引受众。疫情期间的文娱活动虽然受到严重影响,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文旅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各种基于新兴技术的新型业态,快速迎合了消费者需求和未来文旅产业发展大方向。随着文化数字化从建设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数字文创作为跨界合作与产业链整合的增值主体,在社交和娱乐方面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场景体验。我们应当积极抢抓后疫情时代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加大对各类文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支持文化新业态的良性发展,全力打造区域特色明显的文化IP,加快原有产业模式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价值和商业价值,使之焕发出崭新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5.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


    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当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有效赋能各种产业,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与高渗透性,溢出效应很强,能够与各类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全面赋能产业升级发展。随着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从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手段,能够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体现出强大的新发展动能。在中国经济社会的重大转型时期,需要各类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加以积极引导和激励,有效提升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图片6.文化产业继续助力乡村振兴蓬勃发展


    文化产业既可以有效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实现由特色资源向优势产业的创造性转化,也可以通过合理引入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和有机更新,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将文化产业发展特点与乡村文化资源禀赋相融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充分展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成果。2022年12月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国家文旅部首次设置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展区,许多企业家、创业者、艺术家、文化工作者试图通过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国家层面初步布局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八大重点领域即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文旅融合和节庆会展等其他文化产业形态。各地还在探索建设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人才库,通过文化产业特派员制度引导城市资源与乡村需求进行有效对接,基于乡土文化资源特点提出针对性强、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振兴方案,并将其融入镇乡整体规划方案。使乡村真正发展成为荟萃乡土人文底蕴、集聚特色文化产业、焕发绿色生态文明风尚的理想居所。


    图片7.文化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产业,它尤其强调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进行开发和营销的行业,其主要特征是知识集聚性、业态交互性、跨域联动性、价值增殖性。近年来,为了使文化消费适应当下市场变化和贴近民众生活,以文创赋能各类产业的多元快速发展,不仅有效提高了当代大众的文化自信,也极大丰富着文创产品的数量和产业内容,跨界融合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基本实现了文创产品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目标。2022年12月,第五届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在上海举行,尝试搭建基于交叉学科的跨界对话与交流平台,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价值本体、技术伦理以及复合创新教育方面的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以及新文科建设需求的新文创人才培养,努力促进文创产业教育的繁荣发展。随着碳中和、碳达峰等生态与科技主题的深入人心,相关的社会生产生活需求也日益增多,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跨界融合将是新文创产业发展的关键。融合作为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不仅指各类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融合,更需要各种高稀缺性、高附加值的跨界融合,比如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经典艺术形态,数字艺术的兴起为破解后疫情时代文旅营销等方面的痛点和难点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文化旅游与艺术科技的快速融合态势,也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创新的重要引擎之一。


    图片8.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催生新应用出现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沙考察时就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察时讲话又提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随着后疫情时代的来临,中国文化产业必须积极抢抓新机遇,在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层面上大力实施数字文化强国战略,推进数字文化产业的全面深入建设。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建模、人工智能以及激光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航空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各种智慧场景的创新设计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的新力量,除了传统的动漫游戏、电子竞技、网络演播、线上展示、3D打印、手机出版,更先进的数字孪生、算法赋能、沉浸体验、材料革命、智能物联、虚拟景观等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与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技术深度介入艺术生产所形成的艺术3.0生态系统,将极大地助力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9.文旅消费复苏并走向品牌化、圈层化


    随着文化消费升级和文旅融合深入,传统旅游业与文化、教育、科技等业态的跨界融合,让场景式文旅消费的潜力逐步得到释放。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强调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要积极发展服务消费,要扩大文化和旅游消费。各种“文旅+”的跨界探索推动着文旅新业态、新模式的兴起,比如酒店+博物馆、民宿+休闲、餐饮+文创、艺术+科技、文娱+教育等。此外,智慧旅游和线上消费的融合也在为文旅消费创造全新的空间,比如陕西延安梁家河村、广西桂林阳朔鸡窝渡村、江苏苏州树山村、四川宣汉白马花田等地,通过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意设计,打造特色民宿品牌,开拓出各类乡村书店、美术馆、餐厅、咖啡馆、生态农场、艺创小镇等全新文娱业态,以卓有成效的城乡连接行动,带动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的品牌化、圈层化发展,充分发挥出中国文旅产业的多重功能价值,有力地助推新时代文旅消费行业的繁荣发展。


    图片10.挖掘传统文化基因,加快遗产数字化建设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党的二十大报告更进一步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22年6月11日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推出的“云游长城”小程序,是世界上首次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最大规模人类文化遗产高精度、交互式数字还原,腾讯团队更是第一次将云游戏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数字化作为唤醒和激活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能够为文化遗产的活化创新提供新动能。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带来新机遇。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以往限于技术条件保护留存比较困难,而数字化手段能够有效打破困局,便于永久保存和活态传承,比如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数据库、数字敦煌资源库等。数字化叙事方法的使用,也能够更好地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如《国家宝藏》节目采用全息影像等手段形象讲述国宝背后的历史故事,河南卫视运用数字科技让观众通过全新的艺术形式感受传统节日文化魅力。数字技术加持可以突破时空条件限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能化共享。推动民族文化基因与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发展,能够最大程度地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当今社会相协调,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呈现新风貌,助力我们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新辉煌。

    (来源: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仅用于行业学习交流,并不用于商业用途。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络第一时间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